第(1/3)页 时维五月。 北地彻底大暖,万物茁壮生长。 昌平治安司再一次对治下进行了一次规划。 将几座养殖场、纺织厂以及铸钱厂和兵工厂,正式移交给了朝廷。 顺带着,最新建成的几处工厂,也开始对外招工。 一进一出。 对于昌平百姓而言,只不过是又多了几处可以挣钱的地方。 红薯如今也已经不是什么稀罕物了。 户部经过这几年的发展和积累,已经将北京城里的大仓藏满了红薯。 这玩意实在是太垫肚子了。 只要稍加留意储存,放在库中一两年是没有问题的。 取旧存新,也不至于会让积压的红薯发芽腐烂。 昌平境内的沃野上,也再不见人将红薯种在那些上好的水浇地里,只寻着沟洼和坡地种植。 上等地里,种的还是稻谷和麦子这等精细的作物。 治安司衙门。 如今代掌司正一职的徐渭,虽然在朝中另有职位,且官居四品,但终究只需要忙活昌平的差事即可。 “从海外弄来的新菜蔬这几年攒下来不少,如今倒是都依着柏富贵他们那些人说的时节分批种下,也没寻好地块去种,只拿沟渠旁的小块地栽种。” 已经官升昌平治安司副司正的肖俊鹏,坐在公堂上,手里捧着一份题本,朝着坐在上方却双眼看向外头,明显在思考旁的事情的徐渭禀报着。 见徐渭不说话。 肖俊鹏又说道:“这一次移交工厂的事情都已经办妥了,咱们在那几处厂子里的管事都撤了出来,安置在新建的工厂。朝廷那边也没有说要换一批工人,仍用咱们昌平的人。只是我觉得……若是咱们继续建厂子,恐怕到时候种地的人就不够数了。” 这一点让如今可谓是官运亨通的肖俊鹏很是头疼。 一边是万万不能耽搁的庄稼地,是谁都要吃的粮食,另一边又是能赚到更多银子的工厂。 眼下昌平百姓可以说是有些眼高了。 出门在外,谁都会说一句,种田不如进厂干活。 肖俊鹏低着头絮絮叨叨的念道着:“可也总不能让所有人都进厂干活,也不能让大伙都待在地里种庄稼。但咱们昌平,铁定是不能再这么继续建厂了。依我看……” 说到最后,话到嘴边,肖俊鹏却又面露犹豫的闭上了嘴。 原本还在出神想着事的徐渭,当即目光一闪,微微低头侧目,看向闭嘴不言的肖俊鹏。 “有什么想法?” “就算是孬法子,也总得要说出来才是。” 肖俊鹏抬头看向回过神的徐渭,嘴唇蠕动着,终于是沉声提议道:“属下是觉得,咱们得要两手抓。庄稼地绝不能荒废了,可厂子也必须要继续发展。若是如此,咱们是不是能上疏朝廷,允了我治安司,往顺天府治下各县招工百姓,将别处的百姓弄来进厂干活?” 说完后,肖俊鹏便谨慎的低下头。 因为他所提议的,实则上已经有违朝廷律令,更是僭越祖制。 自大明立国以来,朝廷就有严令,凡一县百姓,无引不得出界。 虽然百姓并不是被彻底按在乡野之间的村舍中不能动弹,但一县地界是绝不能踏出的。 对于朝廷来说,这自然是利于统治和管理地方。 百姓们的流动性低了,就能安分耕种,也能减少盗匪、山贼的出现。 可在某种程度上,也阻拦了生产方式的更新换代。 徐渭则是立马转头看了过来。 感受到来自上方的目光注视,肖俊鹏将头低的更低,且小声解释道:“属下也只是信口一说,您莫要恼火。” “我倒觉得这是个好办法。” 然而出乎肖俊鹏的预想,徐渭竟然是面露笑容的赞许着这个办法。 但他很快又幽幽开口:“只是……” 一声轻叹。 徐渭拍拍桌案站起身。 肖俊鹏也跟着站起身,看向对方:“您这是要?”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