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章 无药可救-《战争宫廷和膝枕,奥地利的天命》


    第(2/3)页

    德夫特达尔两手一摊,表示自己真的尽力了。

    所谓“借新还旧”其实就是“拆了东墙补西墙”的合法金融版,且只要墙够结实、双方明牌,就能暂时堵窟窿,甚至逢凶化吉。

    然而一旦隐瞒用途或担保人不知情,就可能“人财两空”。

    这些话按照现代的正常商业逻辑听起来没什么问题,不过结合当时的实际情况就有些耐人寻味了,毕竟那些所谓的无底洞更多的是人为精心设计的。

    此时民间借款利率超过10%都不稀奇,但借给国家政府的大额资金利率却很少在实际上超过8%。

    事实上各国银行借给奥斯曼帝国的贷款利率也确实大多在6%-8%之间。

    然而那些奥斯曼帝国内部大贵族的借款利率就很夸张了,如果有欧洲银行家看到了那些借款清单一定会怀疑是否是胡乱填写的。

    事实上那些王公和官僚们都利用自己手中的权力将自己借款的利率改得非常夸张,他们甚至都不在乎是否能够收回本金,或者说他们巴不得把钱借到天荒地老好能一直坐收渔利。

    奥斯曼国内的官僚集团和大贵族们这样做早就成了惯例,这也是他们的重要收入来源之一。

    有些神通广大之辈甚至可以凭空变出一笔钱借给国库,然后取得长期合法收入。

    说到这里奥尔马其实就已经知道自己查不下去了,奥斯曼帝国的官僚体系太过复杂,苏丹的私库和国库之间暧昧不清。

    其实在坦齐马特改革之前苏丹的私库与国库不分开,反而还好查一些,毕竟苏丹也不想自己头上莫名其妙多了一笔债务。

    然而此时经过改革之后,苏丹的私库名义上是与国库分开的。

    但苏丹要用钱,实际上还是都从国库里出。

    这其中包括但不限新建宫殿,举办庆典,苏丹家族内部的婚丧嫁娶,对官员们的赏赐,以及全部日常开销都是从国库里出。

    如果这件事继续查下去,那么八成最后会查到苏丹和太后头上,到时候肯定会影响到国家的体面,以及权威。

    最关键的是这件事不会有实质性的结果,问题也许会不了了之,但制造问题的人一定会被清算。

    奥尔马已经爬到了大维齐尔的位置,这对于非奥斯曼帝国境内出生的人来说已经殊为不易,他可不想做烈士。
    第(2/3)页